1)第三十部心想事成第三章六七因地转,五八果上圆_道门崛起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刘迦指着路上的行人,给众人现场解释末那识如何成相,又如何变化,众人听得津津有味,齐巴鲁却道:“经书上说的阿赖业识又是怎么回事?”

  刘迦道:“为了便于后人学习的需要,在传法过程中,意识也就被强名为第六识,末那识是第七识,阿赖业识是第八识,三者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,只是由于应缘起的作用不同,因此智者说法时,分门别类地来说明他们。其目的也是让人更深地了解自己,了解那个无所不能的自己。”

  干玉忽然笑道:“宫主,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佛法,大多有着弃世或厌世的消极,以至于不少人一闻佛法,就总感到那是在人生没有了希望的时候,才有的选择,是一条逃避人生痛苦和困惑的无奈选择。可从你老人家嘴里说出来,佛法似乎总给人更大的人生空间,更无限的可能。这到底是别人错了,还是你老人家怕我们拒绝佛法而刻意把它美化了啊。”

  刘迦闻言一怔,他从没细想过这个问题,但想起他在凡人世界生活的日子,确实有着这样的状况。大多数人要么把佛法定义为迷信,要么把其内容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哲学,但说起实践,更多的人宁愿斥之为消极避世的途径。稍稍自认有着奋斗精神的人,或对生活稍有想像力或激情的人,都不愿过多地让这些所谓消极的东西影响自己,以免失去向上拼搏的动力。

  他此时听干玉一说,回想自己的人生,他的人生观几次重大转变,也都是在极大的痛苦中完成的,多少也是为了逃避当时的心灵困境而被迫作出的选择。宣宣的死,让他感到凡人世界的无奈,想离开的心情非常迫切;林思琪的死,让他感受到情爱的虚幻;韩怡英的死,让他痛悟无常与变迁,同时对过去的自己拥有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质疑。

  想到此处,他对干玉道:“人总是随着习惯走,就算有了改变,也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,又随着新的习惯走。只要这习惯的状态,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困境,人都会尽可能顺着业识迁流的习惯来生活的。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些。突然间彻底转换出另一种世界观,以之为基础来生活,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,没人愿意没事给自己找麻烦。除非这个人自己已经有了转变的需要,他才会试着去考虑,生活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。因此,佛法容易被人曲解为避世的选择,这也很正常。”

  说着他看了看众人,又道:“你们也一样,从前在各自的修行路上,过得挺自在的,直到各自有了或多或少的修行困惑后,或是见到他人的困惑而联想到自己的未来,心地上有了转变的需要,因此才会去考虑另外的路,也就是另外的可能性。”

  说到此处,他笑道:“佛法只是心法,教咱们如何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