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77 亲自拜访_纽约1995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叔本华认为:

  “每一种生物都是受到生存意志的支配。

  人的欲望就像潮水一样不停涌动,而生命欲望和意志的满足总会受到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。

  因此生命本身与痛苦相伴,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。”

  罗伯托·贝尼尼同意这一观点。

  但是由于他自小受到的天主教教育的影响,他认为所谓“意志”是上帝的影响,人不可能反抗得了上帝,因此他得到了和叔本华截然不同的结论。

  叔本华:“只有打破意志对于人类行为本身的控制,人才有获得幸福的可能。”

  罗伯托·贝尼尼:“躺平接受吧,从痛苦中寻找快乐。”

  叔本华如果知道他的悲观主义,竟然被罗伯托用成了极致乐观主义,也许棺材板都盖不住了。

  当然了叔本华自有一套他和他的上帝之间的“意识”平衡,实际上和罗伯托殊途同归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

  但是罗伯托的观点,却贯穿了《美丽人生》的始终,这也算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罗伯托在电影中夹带的“私货”了。

  罗伯托这个想法特别多的家伙,在遇到问题的时候,纠结、犹豫是常态,特别是维托里奥·切奇·高里的突然“反水”,让他难以理解。

  原本他还想着,如果维托里奥坚持价高者得,他也就顺应形势接受了,他觉得自己获得的已经足够多了,不如躺平,让你们去决定。

  但是维托里奥的突然改变,让他嗅到了阴谋的味道,没道理唯利是图的维托里奥会突然跑来说:为了奥斯卡,他觉得还是把《美丽人生》卖给哈维更靠谱一些。

  哈维确实有很多成功的先例,运作英国影片《英国病人》参选奥斯卡最佳影片,还让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获得了最佳女配角,更早一点米拉麦克斯成功使得其代理发行的《天堂电影院》和《kolja》(给我一个爸)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。

  但是《美丽人生》是否获奖,其实和维托里奥关系不大,他只能从那750万美元中分润好处,连上台领奖的资格都没有。

  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?

  罗伯托之所以不贸然签字,就是因为想不通,看不明白。

  接下来,罗伯托等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访客。

  在雄壮巴里尔酒店的套间中,罗伯托和妻子一起接待了高大的访客。

  “欢迎你,白先生,我还以为是莫里亚蒂先生会来呢。”

  “叫我qb就好了,克里斯是我的表哥,当然了,我也可以代表韦德马克映像的态度。”

  “我昨天看了你的《无间行者》还有《恶人传》,真的很难想象,你还这么年轻……”

  “我也看了您的《美丽人生》,我认为那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,但它却是我见过最美丽的谎言。”

  两人商业互吹了几个回合,不分胜负,最后还是罗伯托的妻子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fr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